陶瓷耐得住高溫,卻極怕碰撞,任何的硬物打擊都會輕易地將它四分五裂。所以不僅是陶瓷文物,在民間陶瓷用品的修復也極為常見。
陶瓷修復方法一般要經過清洗、粘合、補缺、打底、上色、做釉等六個主要程序。
清洗、粘合
破損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長期埋在地下,因此新出土的文物,往往全身除布滿黃泥外,還有很多水銹緊貼在器物上,有的還粘連在器物斷裂的剖面上,給器物的修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必須予以清除。
先將破碎的瓷器放入相對柔軟的塑料盆中,用清水洗去表土,然后用刀具以與器面平直的方向將水銹輕輕地刮去,但不能用刀尖劃刮,以免傷害釉面。比較難以清除的是粘貼在斷面胎體上的水銹,特別牢固,而如果不清除的話,則會給粘接時產生明顯的隔縫,對整器修復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捎门=堑痘蛑窈灩蜗?,胎壁較厚的也可用金屬刀具輕輕地刮削。另一種辦法是用潔廁凈等洗滌用品浸泡清洗。若再不行,可兩種方法合用。
有些考古發掘品,因研究需要,在器物出土后馬上就粘接復原。這種修復的過程往往很粗糙,接口處嚴重錯位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殘缺部分通常是用石膏補缺。這種修復無神韻,也達不到展示的目的。我們必須進行拆洗,然后重新拼接。拆洗的方法是:將器物置于容器中,用丙酮浸泡,一般只需10至20分鐘,粘接處便會自動脫落,然后將剖面的膠水刮凈,最后進行拼接、粘合。
補缺
補缺,是指器物在拼接后仍有部分殘缺,或原本就已殘缺的那部分用修復材料進行配補的一項工藝。
1.補缺的方法
補缺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器物的口沿或者腹、底有部分殘缺,需要配補。這是最常見的器物破損情況,也是比較容易配補的一種??稍谠斜4鎱^塊用打樣膏翻模取樣即可將殘缺部分復原。
第二種,殘缺的部分在原器物上沒處翻模,只能參照同類器物的造型特征,先做出模子,再翻模復原。
第三種,大部分不復存在的殘器的配補。如沒有同時期樣本,這種殘器的修復工作只能作罷。
2.補缺的材料
青瓷器的補缺材料主要有
AAA強力膠+石粉+礦物顏料;
環氧樹脂;
石膏。前一種適合于小范圍的補缺,后兩者主要用于大范圍的補缺,但石膏的牢度不夠強,必須再進行加固處理。
瓷器無痕粘合劑300克
本品用于破碎瓷器的粘連。修補后無接縫痕跡,肉眼看不出修補痕。
使用方法:
1、先清除施瓷器破損處的雜質。連接處要干燥。
2、用修補工具或小刮片沾上粘合劑均勻涂抹于瓷片接縫處。
3、直接粘到所在瓷器原處。
4、將接縫處溢出的粘合劑,用修補刀具或小刮片輕輕抹掉,表面弄平整。
5、靜置60分鐘后,用砂紙或磨光機打磨接縫處。再靜置24小時完全固化。
修復,是否仿色做舊,以及仿色做舊到什么程度,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來研究確定。但是,以各種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補材料中的位置,現今已在進行,并將是今后必然的趨勢。
瓷器修復
1、先清除施瓷器破損處的雜質。
2、用水將施工表面以及施工用具稍稍滋潤;
3、瓷土如果太干或粘手,可沾取少許水份(過多加水會使魔塑鋼的黏結力及強度減弱)。在常溫下約60分鐘的可操作時間,2-3小時后開始基本硬化,6-7小時后達到一般使用強度。
4、施工后用手或工具沾水將表面推平抹光,并略施壓力以增強附著效果,如需加快固化,可適當加溫。
5、固化后使用(免燒陶瓷釉料)
古瓷修復概述
古代中國人瓷器殘損后,為了節省可以用下去,用各種辦法修補:
1、用各種鐵、銅等材質的鋦子來修補瓷器,這種修補方法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2、瓷器殘缺部分損傷過于粉碎,無法鋦釘的,采用銅、錫薄板,仿成原狀,套裝上去。
3、瓷器口沿有小傷的,往往將口沿扣上銅鑲口。
4、器體上小塊殘缺無法拼對時,用雞蛋清調石灰粉粘堵上。
清末以后古瓷收藏成風,出現為了牟利對古瓷進行修復的現象。古董商們將一些殘缺損傷的古代瓷器進行修復加工,使收藏者誤以為是完好的瓷器。辦法有口沿有沖、磕小傷加金屬包扣,對口和底足有傷者接口換底,對彩瓷釉面紋飾磨損者二次入窯復燒,有的則把皇宮瓷器庫中官窯白胎瓷器請工匠重新按圖施彩二次入窯復燒后成為老胎新彩古瓷。修復的古瓷多系宋元時期的五大名窯,明和清康、雍、乾三代的各類古瓷及清琺瑯彩瓷。
打底子
經過粘接的瓷器會留有一條條粘接細縫,.要用顏色填平,即為打底于,也叫刮膩子。要選擇附著力強的涂料并加上適量的填充料,調制成填補料,然后用小牛角刮刀一層層地刮涂上去,每刮涂一層要等待其干燥后用細水磨砂紙打磨一次直刮涂到細縫填平為止。最好用細砂紙慢慢打磨,打磨到以手觸摸接縫處感覺光滑無阻擋即可。
作色
作色是瓷器修復中最難的一道工序,修的水平高低主要看所作之色是否與原物一致。目前香港、日本等地生產的化工涂料效果較佳,國產涂料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涂料為主,摻與其他顏料一起使用,這種涂料有附著力好,耐老化強度高、光色鮮明等優點;但瓷器的顏色大都很豐富,必須調配,只有調配的顏色與原物一致修復出來的瓷器才能逼真。具體作色方法如下: (1)單色釉:將硝基漆或丙稀漆顏料挑入小杯中,與三倍乙酸乙酯調調勻,顏色要準確,具體的操作有兩種方法:①傳統曲方法:用毛筆涂抹或彈染。在涂、彈之前必須先將已調好的顏料在釉面上試涂,待顏色調到與釉色完全一致后才能上色。之后,再涂上丙稀罩光漆上釉。②噴筆(噴槍):目前所采用的較為實用的機械操作方法,適用于小型器物或破損細小的部位。因此,噴色的地方要小而準,然后再噴上丙稀漆上釉。在噴色之前對調好的顏料也要用噴筆試色,以防偏色。此兩種方法也適用于其他品種瓷器的作色和做釉。 (2)釉下彩:若遇彩繪處破損,可采取兩種方法:一種是盡量避開彩繪;另一種是涂蓋彩繪后再用毛筆畫出,顏料用硝基漆或丙稀漆。然后噴上丙稀罩光釉。 (3)釉上彩:先噴上丙稀罩光釉,用丙稀漆加清漆(增加透明感)。在被損處補畫彩繪、注意,補繪時用筆要一筆到位,不可重筆。 (4)斗彩:釉下彩部分同釉上彩,釉上彩部分同釉上彩。
防止縮釉的方法
釉層卷曲、結塊、脫離坯體的現象一般稱為縮釉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塵和釉料本身的收縮。有些釉,特別是那些含氧化錫的釉,如果釉施得過稠,或施在一個臟的表面上,將會縮起,變成較大的結塊。補救的辦法的用濕海綿擦掉坯面上的灰塵。建立除塵間,避免灰塵落坯。若施釉需要適當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潤土。釉下彩繪易產生縮釉缺陷,因為釉下彩繪的彩料類似于釉下留存了塵灰。針對這種情況,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漿,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樹膠。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間,釉層收縮過于嚴重,產生微細裂紋,使釉面開裂。在燒成過程中,易形成釉堆,結成塊狀,而不能均勻地熔融覆蓋坯體。這種缺陷經常出在素燒過的坯件上。因此,這類釉一般適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為了適應在素燒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適當地加入一些如煅燒過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減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輕輕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變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紋。在釉面干燥尚未達到要求時,加熱過快也易產生堆釉的缺陷。
聯系人:樊經理
手機:13027782785(微信同號)
電話:0371-68620790
郵箱:henanfengzhiwen@163.com
地址: 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金梭路33號1號樓